【MOD精选】《以耶路撒冷之名2》开发日志第5期:东罗马帝国势力介绍

小编注:
希望大家能够下载虎牙APP输入房间号21059663为两位骑砍视频作者楼船校尉小弟阿刚投票,每人每天可以投3票!让优秀的骑砍微电影得到更多游戏玩家的欣赏!
具体内容请点击下文
文章作者:
愤怒的不死鸟@骑砍中文站
校对:
埃里斯修士@骑砍中文站
原帖地址:
耶路撒冷的战士们,大家好!
世纪风云工作室制作的INJ2是一款历史向MOD,我们力求让玩家在享受游戏娱乐性的同时,于骑砍2的平台上一瞥当时的风貌。本期日志我们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帮助各位熟悉该阵营的故事背景。注:本文按照真实历史撰写,并非游戏改编,若有错误纰漏之处,望指出!
 
 
12世纪的东罗马帝国精锐骑兵,兼具拜占庭风格与西欧风格,以适应12世纪的战争环境。
从左至右依次为:希腊重骑兵、精锐重骑兵、拉丁重骑兵
东罗马帝国,即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分。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原址位于希腊古城拜占庭(Byzantium),也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的再征服后,帝国因穷兵黩武与天灾瘟疫而走向衰弱与混乱。公元613年,萨珊波斯攻入叙利亚,占领耶路撒冷并夺走了真十字架;公元630年,希拉克略一世(Heraclius I)才驱逐了波斯人,在耶路撒冷再次树立起真十字架。可惜好景不长,阿拉伯人崛起了。帝国于636年的雅尔穆克战役(Battle of Yarmouk)惨败后,几乎永远地失去了叙利亚、埃及和圣城耶路撒冷。阿拉伯大征服后幸存下来的帝国在军区制的基础上养精蓄锐,终于在马其顿王朝(856年—1056年)的尼基弗鲁斯二世(Nikephoros II Phokas)与约翰一世(John I Tzimiskes)在位期间,成功地向叙利亚的阿拉伯势力发起反击。但巴西尔二世( Basil II)于1025年去世后,帝国又在继承人危机,与文官集团和军事贵族间的权力斗争中逐渐衰落。而作为帝国军事基础的农兵制,也在大地产兼并的发展下持续瓦解。中央政府财力窘迫,货币贬值。
 
 
1025年的东罗马帝国疆域
国力的下降伴随着新的敌人——塞尔柱人和诺曼人的出现,令帝国在意大利和小亚细亚的统治走向崩溃。国家危急存亡之际,科穆宁王朝的阿莱克修斯一世(Alexios I Komnenos)运用灵活的政治手段,处理了帝国眼前的生存危机,奠定了新的制度基石。阿莱克修斯一世为东罗马帝国的中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诺曼人、佩切涅格人(Pechenegs)和塞尔柱人的三面夹击下,他在直接对抗失利后转为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段。联合威尼斯人并重金贿赂神罗皇帝亨利四世( Henry IV ),抵御了罗伯特·吉斯卡尔(Robert Guiscard)率领的诺曼人的入侵。1091年,他联合库曼人(Cumans)消灭了一支入侵帝国的佩切涅格部落。之后又借十字军之手收复了小亚西部地区,从而化解了帝国内外交困的局面。面对兵源不足与财政困难的问题,阿莱克修斯一世于1092年着手整顿混乱的货币制度,废除了索丽德/诺米斯码(Solidus, Nomisma),发行新式海培伦(Hyperpyron)金币,并利用包税人继续搜刮财富。为重建防务体系而大量招募外族雇佣兵,成为了科穆宁时期东罗马军队的一大特征。不过,阿莱克修斯一世在抗击外敌侵略、重建帝国力量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困境。例如给予威尼斯贸易特权和引入十字军等举措,令拉丁人对帝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并在日后成为左右帝国政策的重要因素。
 
 
阿莱克修斯一世 科穆宁王朝的影响力于约翰二世(John II Komnenos)和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Komnenos)在位期间迎来巅峰。在小亚细亚,约翰二世连年征战,光复了许多被塞尔柱人占领的城市和堡垒,打通了通往奇里乞亚和安条克的道路,他也因此获得“破城者”的称号。在此基础上,约翰二世与曼努埃尔一世先后于1137年和1159年征服安条克,接受十字军各国君主的臣服,并组织基督教联军进攻叙利亚的穆斯林势力,将帝国的权威延伸至圣地。曼努埃尔一世还曾派军队远征意大利和埃及,重振了帝国在地中海世界的声威。1176年,曼努埃尔一世对罗姆苏丹国的首都科尼亚(Konya)发起强大攻势,以图一举驱除小亚细亚的塞尔柱人。但在密列奥塞法隆(Myriokephalon)遭遇伏击,曼努埃尔失去了大量攻城器械并极为沮丧,只得求和撤军。
 
 
现存于意大利的古代手抄本 Codex Græcus Matritensis Ioannis Skyllitzes 表现了东罗马军队的攻城场景
在巴尔干,约翰二世于1122年的韦里亚战役(Battle of Beroia)彻底歼灭了入侵帝国的佩切涅格部落。约翰二世与匈牙利的伊琳娜(Irene of Hungary)的联姻,使自己与儿子曼努埃尔拥有了干预匈牙利王位继承的借口。他们多次击败匈牙利军队,并维持了对塞尔维亚的宗主地位。曼努埃尔一世还试图通过收养匈牙利王子贝拉,即日后的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Béla III)为皇位继承人的方式来联统匈牙利,终因儿子的出生而作罢。至1168年,包括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达尔马提亚在内的几乎整个亚得里亚海东岸,都被纳入帝国的控制之下。
 
 
约翰二世与匈牙利的伊琳娜(圣索菲亚大教堂镶嵌画)
12世纪后,随着西欧经济社会的全面复兴,如何处理与拉丁人的关系成为了帝国政治与外交事务的重要主题。为了夹击诺曼西西里王国,约翰二世开始寻求与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并让小儿子曼努埃尔与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的小姨,苏尔茨巴赫的贝莎(Bertha of Sulzbach)联姻。曼努埃尔一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为控制十字军国家,曼努埃尔自己又迎娶了安条克公爵之女安条克的玛丽(Maria of Antioch)。虽然腓特烈一世即位后两大帝国交恶,但曼努埃尔又争取到儿子阿莱克修斯与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的女儿联姻。在此后的东罗马历史中,争取与西方贵族的联姻,成为了帝国重要的外交手段。
 
 
曼努埃尔一世与安条克的玛丽
贸易特权则是帝国处理与意大利商业共和国关系的重要方式。贸易特权始自阿莱克修斯一世,在1082年威尼斯舰队助帝国抵御诺曼入侵有功后,他授予了他们一部分商业特权。1111年,他又授予了比萨贸易特权。约翰二世试图摆脱威尼斯人的影响,但在威尼斯强大舰队的威胁下,于1126年重新承认了其贸易特权,并在1136年继续授予比萨贸易特权以制衡威尼斯。拉丁人对帝国政治经济的渗透,给双方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对拉丁人的仇恨也在希腊民众心中不断加深。为打击威尼斯人的势力,曼努埃尔一世在1169年与比萨、热那亚结盟,并于1171年逮捕了国内的所有威尼斯人,没收其商品、船只,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曼努埃尔一世去世后,帝国在外交环境上陷入孤立。
 
 
现存于意大利的古代手抄本 Codex Græcus Matritensis Ioannis Skyllitzes表现了12世纪作战中的东罗马骑兵,装备以鳞甲、扎甲为主
科穆宁王朝末期的权力更迭,就是希腊人与拉丁人矛盾的直接体现。曼努埃尔一世去世后,中央朝政为拉丁血统的太后安条克的玛丽及其情人所把持。希腊人,特别是君士坦丁堡市民对拉丁人的仇恨,使安德洛尼卡一世(Andronikos I Komnenos)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入君士坦丁堡,夺取了政权。
 
 
1180年的东罗马帝国疆域
1182年,希腊人对拉丁人的仇恨爆发为可怕的大屠杀,玛丽太后也被安德洛尼卡一世胁迫幼帝下令处死,这一事件招来了拉丁世界更加强烈的敌视。65岁的安德洛尼卡一世一边实行恐怖统治,处死或刺瞎异己和反对者;一边迎娶了被他害死的侄儿的遗孀,年仅12岁的前皇后阿格尼丝( Agnes of France)。在被西方外交孤立的情况下,他甚至选择与萨拉丁订立同盟。1185年,西西里王国的入侵军队迅速攻破并劫掠了帝国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君士坦丁堡市民在伊萨克·安格洛斯的煽动下发起动乱,众叛亲离的安德洛尼卡一世在逃亡失败后,被愤怒的君士坦丁堡市民抓住肢解。伊萨克二世(Isaac II Angelos)就是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下仓促登基的。他出身的安格洛斯家族并非世家大族,仅因其祖父君士坦丁·安格洛斯成为了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小女儿狄奥多拉(Theodora)的驸马,才得以挤入皇亲国戚之列。伊萨克作为一家六兄弟中的末子也并不起眼。他在躲避安德洛尼卡一世的追杀中逃往圣索菲亚大教堂,并对早已心怀不满的民众发表演说,挑起了君士坦丁堡市民的大规模起义,进而趁机登上皇位。
 
 
东罗马皇帝画像从左至右依次为:阿莱克修斯二世、安德洛尼卡一世、伊萨克二世 伊萨克二世登基时的帝国充满了内忧外患。科穆宁王朝时期,地方大贵族的势力持续膨胀,越来越独立于中央政府。武德充沛的科穆宁三帝在位期间,朝廷尚能依靠皇帝的个人权威与魅力维持对地方的控制。但曼努埃尔一世去世后,皇帝年幼、外国人干政和频繁的权力更迭,令中央对地方的权威一落千丈。甚至连不出名的安格洛斯家族的一个不出名的末子伊萨克,都能取代科穆宁家族当上皇帝。地方豪强贵族,尤其是手握重兵的科穆宁家族因而割据反叛。如伊萨克·科穆宁(Isaac Komnenos)就于1184年在塞浦路斯宣布独立。对外,由于此前帝国的外交策略与君士坦丁堡的恶性事件,帝国与拉丁世界的主要势力都有不和,西西里王国的侵略军也盘踞在塞萨洛尼基,对君士坦丁堡虎视眈眈。在清扫了威胁自己皇位的竞争者后,伊萨克二世任命名将阿莱克修斯·布拉纳(Alexios Branas)为统帅以对抗诺曼入侵者。他还迎娶了出身高贵的匈牙利公主玛格丽特(Margaret of Hungary),希望借此改善与拉丁世界的关系,维护帝国北疆的稳定。胜利后得意忘形的诺曼入侵军在占领区烧杀抢掠,最终于1185年被阿莱克修斯·布拉纳率军击败,并逃回西西里;面对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伊萨克二世通过重金贿赂与年贡,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为了筹措军费与联姻的费用,伊萨克二世继续提高税收,盘剥下层群众。平民与贵族的不满进一步加速了帝国内部的瓦解趋势。率先发难的是帕里斯特隆(Paristrion)地区,保加利亚人的首领特奥多尔(Theodor)和阿森(Asen)两兄弟,在无法忍受压榨后试图与伊萨克二世谈判,遭到后者轻蔑地拒绝,遂掀起叛乱。大哥特奥多尔被拥立为沙皇(Tsar),称彼得四世(Peter IV),保加利亚就此复国,后世称之为“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曾困扰罗马人数个世纪的噩梦——保加利亚人,再度崛起了。但叛军迅速遭到伊萨克二世的镇压,并被赶至多瑙河北岸。皇帝还亲自进入彼得四世的家中,取走了圣德米特里(Saint Demetrius,正教武圣人)的圣像。但他为了防范后方的叛乱, 没有继续将保加利亚人斩草除根,故而埋下了隐患。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10世纪圣德米特里像
1186年的帝国似乎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伊萨克二世消除了一个个威胁,并与玛格丽特顺利成婚。然而好景不长,彼得和阿森被击败后,在多瑙河北岸与当地的库曼人(Cumans)、瓦拉几亚人(Vlachs)结盟,再次渡过多瑙河攻入帝国北境,塞尔维亚人也趁机宣布独立。伊萨克二世派自己的姐夫,约翰·坎塔库泽努斯(John Kantakouzenos)镇压叛乱,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曾因谋反被安德洛尼卡一世下令刺瞎。结果不熟悉山地作战的帝国军队轻敌冒进,在巴尔干山区遭到保加利亚军队的突袭而大败。伊萨克二世只好派名将阿莱克修斯·布拉纳继续出征。1187年,借平叛手握重兵的阿莱克修斯·布拉纳在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紫袍加身,自立为帝,本就皇位不稳的伊萨克二世再次遭受巨大考验。作为此时帝国最优秀的将领,布拉纳将在君士坦丁堡城下与伊萨克二世的妹夫,蒙费拉的康拉德(Conrad of Montferrat)决一死战。群狼环伺,帝国大厦将倾,罗马的命运就由各位来决定了——是取代无能的伊萨克二世,重振帝国的权威?还是维护现有朝廷的秩序,再待时机?历史的船舵将由诸位掌握!

相关新闻